9月12日,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记者从会上获悉,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了《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,涵盖要素投入、产业全周期投入、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、16条措施,构建了不同阶段匹配不同要素的投入体系,促进未来产业发展。
未来产业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
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顾瑾栩介绍,北京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,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就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“2441”产业体系,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,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。
“但总体上,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,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。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,亟须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。”他说。
北京明确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。提出从人才、投融资体系、数据要素、平台载体、应用场景、产业空间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,明确了“投入什么”。
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健全投入机制,明确了“怎么投入”。在产业化早期,重点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久联优配,以形成产品和服务为目标;在转化阶段,重点支持产业化应用,以市场为核心,以形成应用为目标;在成长阶段,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化扩张,以企业为核心,以形成产业集群或生态为目标,促进产业组织由小变大、由少变多的持续成长。
8只政府基金全面覆盖未来产业六大领域
《若干措施》涵盖要素投入、产业全周期投入、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、16条措施。
比如在人才要素方面,发挥人才重要创新作用,强化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服务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,妥善解决人才需求,打通人才流动堵点。在投资要素方面,引导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不低于20%;支持投资基金容忍正常投资风险,不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。
顾瑾栩说,北京加快完善未来产业体系建设,已围绕23个细分领域,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、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等17个领域40余项市级科技、产业政策,针对不同产业、不同需求加强要素投入。
北京支持未来产业人才引进,针对基础研究人才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专门政策。加大科技新星等青年项目资助力度,提高未来产业领域青年人才获得感。创设“IQ Talk”国际化开放对话平台,在具身智能、脑机接口等领域举办6场活动。
市发改委、市科委、市经信局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平台、关键技术攻关。8只政府基金全面覆盖未来产业六大领域,截至今年上半年,投资118个未来产业项目,投资金额占总投资51%。
今年新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
顾瑾栩表示,北京数据供给能力不断提升。全市累计算力规模超3.3万P,依托区块链应用支撑建设算力基础设施。发布奖励政策,对数据要素首登记、首交易、首入表、首开放予以支持。北数所人工智能数据集交易成为场内最大业务板块,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提升数据应用开发能力,升级数据沙盒3.0版,形成“数算模用”一体化服务能力。
创新平台加速构建。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,今年新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,推动建设北京前沿脑机接口研究院、合成生物等新平台。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、氢能通用航空研究院等5个平台实施重大项目,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(制造领域汽车方向),成为智能网联汽车L3级准入和上路通行、车路云一体化全国唯一“双试点城市”。
场景牵引作用充分发挥。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运动会、马拉松“一会一赛”高水平竞技平台,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,推广应用3735余辆氢能车辆。
未来产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。首批创建海淀、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。建设亦庄机器人、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等10个育新基地久联优配,通过龙头企业孵化、创新平台引领等方式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。
配资炒股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